【转自北京市体育总会官网】
强化认同“领方向”。体育总会具备极强的示范性作用,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,站稳人民立场,增强社会认同感,将推广普及作为工作目标,带动更多群众“加入一个组织,爱上一项运动”。要建立完善供需对接机制,走访社区、街道,了解诉求、听取困难,组织开展“进社区”等下沉式服务。在“15分钟健身圈”建设、“一老一少”、“亲子”健身服务、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等领域,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,提升在社区的影响力。定期开展服务社区优秀协会、星级健身团队、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,以点带面,以榜样力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更亲民、更便民、更惠民。
打通路径“搭平台”。体育总会应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功能,在活动举办、平台建设、品牌宣传等方面持续用力,解决体育社会组织参与范围局限、参与路径不畅、声音传导不强等问题。加强科技赋能,借助社交媒体、预订平台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技术,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预约、使用中以及使用后服务,打造赛事一站式服务平台。与主流媒体合作,打造媒体矩阵,将协会动态、赛事讯息、活动计划等第一时间传递给社区居民,提高协会认知度。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“杠杆”作用,打造品牌赛事活动,助力项目推广,推动协会发展壮大。
扶持激励“强筋骨”。体育总会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,深入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“六边工程”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优势进行专业指导,不断提升健身咨询、技术讲解、心理调适、紧急处置等实际工作能力。完善沟通协作和工作运行机制,提升社会化、专业化能力。建立信息公开及社会监督举报受理机制,引入第三方财务审核,督促体育社会组织加强自律,提高服务水平。
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民之所盼、民之所愿。体育总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功能,推动构建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,各级各类单项、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,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,进一步满足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日益增长的需求,形成社区体育“天天有活动”、“周周有赛事”的生动局面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jtyzh.org/tizongdongtai/9218.html